國家發改委、工信部、國家能源局近日聯合印發《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》(以下簡稱《通知》),從任務、標準、保障等方面,為零碳園區建設劃定 “路線圖”。

1. 定義
零碳園區指通過規劃、設計、技術、管理等手段,將園區生產生活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 “近零” 水平,且具備進一步實現 “凈零” 條件的園區。
2. 建設背景
當前我國進入碳達峰與經濟社會綠色轉型關鍵期,雙碳工作雖有成效,但面臨新能源消納壓力大、高耗能行業深度降碳難、低碳技術推廣受限等挑戰,需通過政策、技術、模式創新破局。

《通知》明確 8 方面核心任務,聚焦 “降碳、節能、提效”:
用能結構轉型:發展綠電直連、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電網,推動供熱系統清潔低碳;
節能降碳升級:建全用能與碳排放管理制度,推進節能改造,鼓勵建能效工廠、零碳工廠;
產業結構優化:布局低耗、低污、高附加值產業,探索 “以綠制綠”,支持高載能產業有序集聚;
資源集約利用:提高資源利用率,健全廢棄物循環網絡,強化資源化利用;
基礎設施升級:改造電力、熱力、氫能等基礎設施,完善綠色建筑與綠色交通;
技術創新應用:推動低碳零碳技術研發與產業融合,打造示范應用場景;
能碳管理提能:建園區能碳管理平臺,強化負荷監控、預測與調配;
改革創新支持:鼓勵政府、企業、電網等主體參與,探索零碳建設新模式。

1. 四大建設條件
主體:省級及以上開發區,可拓展至近年新建省級新興產業 / 高新技術園區;
范圍:園區整體或有明確邊界的 “園中園”;
基礎:具備能耗、碳排放統計、核算、計量、監測能力;
安全:3 年內無重大安全、環境事故及不良社會影響。
2. 零碳評判標準
核心指標:創新提出 “單位能耗碳排放”(每消費 1 噸標準煤排放的二氧化碳量),引導園區在保障用能的同時實現 “近零” 排放;
引導性指標:涵蓋清潔能源消費占比、企業產品單位能耗、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、余熱余冷余壓綜合利用率、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 5 項,多維度約束。

1. 三大支持舉措
資金保障:統籌現有資金,鼓勵地方配套;政策性銀行提供中長期信貸;支持符合條件企業發債;
服務保障:引入人才、技術與專業機構,服務企業節能降碳、碳核算、碳足跡認證;
要素保障:創新節能審查與碳排放評價模式,強化用地用海保障。
2. 部門分工推進
發改委:統籌安排,確定零碳園區名單,給予試點、項目、資金支持;
工信部:指導園區低碳化改造,推動具備條件的園區建零碳園區;
能源局:指導綠色能源供給體系建設,推動園區供用能模式變革。

推動能源轉型:通過綠電供應、需求側管理等,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,為新能源消納提供新實踐;
適應綠色貿易:零碳園區的溯源能源系統與全流程碳足跡管理,可降低企業產品碳足跡,增強 “綠色競爭力”,適配國際貿易碳規則;
促進區域協調:引導產業綠色集聚,助力區域綠色轉型。

1.零碳園區總體架構

2.能源管理系統

能耗監測系統嚴格按照導則要求開發,符合導則要求的各項技術要求,通過能源計量體系的建設,實現如下效果:
①滿足政府對大型公建、用能單位能耗監管的要求、驗收的要求;
②通過系統發現低效運行的中央空調、空壓機等高耗能設備,為節能改造提供數據依據;
③通過系統發現能源管網存在的不易發現的跑冒滴漏情況,減少能源浪費,節能降碳;
四、平臺功能
1.微電網管理功能
削峰填谷:配合儲能設備、低充高放優化用能成本
有序充電:根據變壓器容量、電價進行引導,利用技術進行協調充電功率,降低運營成本
防逆流:針對自發自用的新能源系統,防止系統電力反送上網,避免考核、罰款
需量控制:能量儲存、充放電功率跟蹤,防止增加基礎電費
需求響應:基于激勵、電價需求響應,以經濟利益驅動用戶參與。
柔性擴容:短期用電功率大于變壓器容量時,儲能快速放電,滿足負載用能要求

2.虛擬電廠資源聚合、優化調控
通過聚合微電網內光伏、儲能、充電樁及空調柔性負荷,構建:資源總覽、資源管理、資源聚合、協同控制、響應評估等功能,提供資源聚合、市場交易,友好協同互動業務支撐。


3.電力監控及電能管理
通過在供配電的關鍵場所、關鍵設備上安裝監測、計量、控制、保護等各類智能傳感器,搭建涵蓋35kV到0.4kV的完整電力測量、計量、控制體系,結合視頻監視手段,實現對企事業單位內部電能的24h不間斷監視。即時發現供配電中的隱患,減少事故發生次數。即時定位故障點,縮短故障恢復時間。

4.電能質量監測與治理
電能質量分析支持 A 類裝置監測,實時獲取穩態(三相不平衡度、電壓頻率偏差等)、暫態(電壓暫升 / 暫降 / 中斷)、瞬態數據及諧波頻譜,可記錄 SOE 事件、做高精度波形分析,通過 ITIC/SEMI F47 曲線標注暫態區間,結合國標生成診斷報告判定指標合格性;治理方面,以 SVG 緩解電壓波動閃變、APF 治理負荷側諧波、功率因數控制器自動投切電容,同時監測治理裝置運行狀態,故障時及時報警。

5.電氣安全
電氣接點測溫需在電纜接頭等連接點安裝測溫裝置,實時感知溫度,及時發送報警信息;此外,電動車充電等場所的末端回路應裝電氣防火限流式保護器,線路短路時可在 150μs 內快速限流,避免電氣火災;照明及插座安全監測可治理 3N 次諧波與三相不平衡引發的中性線過流,支持自主設定過電流反饋值,同時具備電能質量數據上傳、中性線過流自動斷路及平臺數據監測功能。

6.智能照明
智能照明控制系統可實現照明設備運行控制的智能化,有效提高照明系統科學管理水平,節省運營成本。通過定時開關和可調光技術,可以有效地避免無效照明,從而準確的利用好每一份照明電能,是實現綠色照明,節能減排的有效手段。

7.空調控制
中央空調系統由冷熱源系統與空氣調節系統(末端風系統)組成,相同客觀環境下,末端設備啟停數量及風溫、風速設定決定系統整體電耗;負荷調峰可通過中央空調 AI 調優實現,即結合 AI 算法實時預測冷 / 熱負荷,調整主機、水泵、冷卻塔風機的運行參數,搭配剛性與柔性調控策略,提升系統效率、降低電負荷,避免超需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