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"雙碳"目標下,零碳園區作為產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載體,正從政策藍圖加速邁向落地實踐。國家層面政策密集出臺,地方試點項目不斷涌現。
1、零碳園區的建設背景
2020年9月22日,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,中國力爭 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,努力爭取 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。
我國工業領域能源消費量約占全國能源消費量的2/3,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量70%以上。隨著“雙碳"目標的提出,工業、能源、建筑等重點領域亟需加速減排。園區作為產業聚集地,成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抓手。
零碳園區是指通過規劃、設計、技術、管理等方式,使園區內生產生活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“近零"水平,并具備進一步達到“凈零"條件的園區。
2、零碳園區政策發展脈絡
2024年12月12日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,并提出了建立一批零碳園區的目標;
2024年12月13日,工信部決定要深入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,實施工業節能降碳行動,建設零碳園區、零碳工廠,以促進工業資源的規模化和高值化利用;
2025年3月5日,“建立一批零碳園區、零碳工廠"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。
2025年6月30日,國家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國家能源局發布《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》。
3、如何建設“零碳園區"
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下,零碳園區建設已成為實現"雙碳"目標的重要抓手。要推進零碳園區的申報建設,必須準確把握政策要求,了解建設零碳園區的基本條件和重要任務。
建設零碳園區需要滿足以下4方面基本條件:
一是建設主體為省級及以上開發區,視情可拓展至近年來新建設的省級新興產業園區或高新技術園區;
二是建設范圍可以是園區整體,也可以是有明確四至邊界的“園中園";
三是園區應在能耗和碳排放統計、核算、計量、監測等方面具備一定基礎;
四是園區應在3年內未發生重大安全、環境事故或其他社會不良影響事件。
零碳園區建設指標體系(試行)
建設零碳園區的八大重點任務:
加速園區能源結構綠色轉型:強化園區及其周邊區域的可再生能源開發與應用,促進園區與非化石能源發電資源的有效對接,合理布局儲能等調節性資源。根據實際情況,推廣綠電直連、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電網等綠色電力直接供應方式,鼓勵參與綠證綠電交易市場,并探索氫電耦合的開發利用新路徑。同時,推動園區充分利用生物質能、核能、光熱、地熱及工業余熱等熱能資源,實現供熱系統的清潔低碳化改造。
全面推進園區節能降碳工作:指導園區建立完善的用能和碳排放管理體系,深入開展企業能效碳效的診斷評估,加強重點用能設備的節能監察與日常監管,逐步淘汰落后產能、工藝及產品設備。鼓勵企業以和先進水平為參照,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設備更新,積極建設能效工廠、零碳工廠。
優化調整園區產業結構布局:鼓勵園區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,重點發展低能耗、低污染、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,探索“以綠制綠"模式,即利用綠色能源制造綠色產品。支持高載能產業向資源、能源、環境容量充足的園區有序轉移集聚,共同探索深度降碳的有效路徑。
強化園區資源節約與集約利用:科學規劃園區及企業的空間布局,提升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效率,促進能量的梯級利用和水資源的循環利用。完善園區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,推動工業固體廢棄物、余壓余熱余冷、廢氣廢液廢渣等資源的資源化利用。
完善并升級園區基礎設施:優化園區基礎設施的規劃設計,系統推進電力、熱力、燃氣、氫能、供排水及污染治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改造。推動新建建筑按照超低能耗、近零能耗標準進行設計建造。同時,完善園區的綠色交通基礎設施,加速運輸工具的低碳零碳替代進程。
加強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發與應用:支持園區與企業、高校、科研機構等開展深度合作,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,探索綠色低碳技術研發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機制。圍繞低碳、零碳、負碳等先進適用技術,打造示范應用場景,形成具有商業價值的技術解決方案。
提升園區能源與碳排放管理能力:支持園區建設覆蓋主要用能企業的能碳管理平臺,增強園區及企業的用能負荷監控、預測與調配能力,為碳排放核算、源網匹配調節、電力需求側管理、多能協同互補及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撐。
鼓勵園區加強改革與創新實踐:支持地方政府、園區企業、發電企業、電網企業及能源綜合服務商等各類主體積極參與零碳園區建設,圍繞實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供給與消納的目標,探索創新路徑與模式。鼓勵有條件的園區以虛擬電廠(負荷聚合商)等形式參與電力市場交易,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電力系統的穩定性。
4、安科瑞企業微電網能碳管理平臺
4.1 能碳管理思路
以能源管理為碳管理的基礎,精細化管控,建立能耗三級計量,建立能耗強度管理體系,進行能效對標及策略管理。
碳盤查以能源消耗排放為主,擴展統計直接和間接碳排放源,實施碳計劃管理,碳追蹤,實施碳減排措施,提升企業和園區節能降碳能力。
4.2 節能降碳路徑
①能碳數字化
形成企業-車間-設備三級能耗及能效數據,并按標準計算成碳排放數據。
②全面碳盤查
以能耗數據為基,劃分碳盤查范圍,統計范圍內碳排放源及形成數據分析
③實行碳計劃
形成企業-車間-設備三級能耗及能效數據,并按標準計算成碳排放數據。
④用能策略優化
從管理措施到設備技改等多方面實施優化措施,實現節能降碳
⑤逐步實現碳達峰
建設光伏發電與儲能系統,逐步構建微電網管理系統
4.3 碳排管理
(1)碳排查
計算模型:確定排放源和排放因子
數據采集:采集各排放源活動數據
盤查清冊:溫室氣體量化,生成盤查清冊
盤查報告:不確定性評估,生成碳盤查報告
(2)碳計劃
配額測算:測算碳配額抵消及下年度碳配額
配額分解:制定碳排放指標分解計劃
配額考核:評定各考核對象指標達成率
(3)碳追蹤
碳排分析:統計碳排放情況及碳排結構
碳流圖:跟蹤能源在輸入、分配、消耗、生產各環節的碳排放情況
異常管理:碳排放超標告警及提醒
(4)碳交易
交易記錄:匯總碳交易記錄
交易決策:市場行情分析,為碳交易策略提供支撐
(5)碳減排
節能分析:評估重點耗能設備能效,提供設備能效調優建議
協調調度:充放電及需求側響應策略,提高新能源消納
4.4 能碳管理平臺
(1)平臺系統架構
為工商業企業、醫療公共服務、市政民生服務、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提供更可靠、更安全、更智能、更節約的能碳服務。
● 感知層:連接于網絡中的各類傳感器,包括多功能儀表、充電樁、照明驅動器等。
● 網絡層:智能網關,采集感知層的數據,進行規約轉換及存儲之后將數據上傳至能碳管理云平臺。
● 數據層:物聯網數據中臺
● 平臺層:提供Web頁面展示,APP、小程序等多種訪問方式
(2)平臺功能架構
(3)碳排放分析與碳資產管理
核算模型
設置各行業的核算模型模板。按排放源類別添加排放設施,包括設施類型、排放源、計量單位、活動數據類別、排放因子類別、校正頻率級別。
活動數據采集
按年/月錄入各類活動數據,包括電力、蒸汽或熱水、天然氣、汽油、滅火器、員工工時、工業廢水-厭氧。
碳盤查清冊
按年生成二氧化碳排放總量、按排放類別匯總及各溫室氣體排放明細;支持導出成excel表格。
碳盤查表
按年生成各排放源溫室氣體排放明細及總量,支持按排放類別分類匯總。
碳盤查報告
識別排放單元和排放源,匯總碳核算,生成報告。
減排計劃
為企業設置年度的碳排放權、減排比例、預計碳排放量。
配額分解
對碳排放設施設置月碳排放指標,用于碳配額考核。
配額核算
展示企業的年度碳排放權、減排目標、碳排放量、月度碳排放量柱狀圖、碳排放排名。
配額考核
展示企業的年度碳排放趨勢及排放指標、排放設施碳排放量與指標對比及排放占比、月/年度排放設施碳排放排名。
碳排放分析
對企業碳排放總量進行統計,并進行同環比分析。展示企業碳排放結構及各排放設施碳排放趨勢。
碳交易記錄
展示企業的碳交易統計數據,買入、賣出、消耗量及詳情。
成交量價信息
展示全國碳市場的成交總量、成交均價趨勢圖表,以及成交量價詳細信息表格。
異常報警
展示碳排放超標報警記錄。